在奧丹補足元氣,繼續往南禪寺行進
南禪寺是臨濟宗南禪寺派總寺廟,在日本佛教界地位崇高
原為龜山天皇的離宮,後因天皇在此出家而改成寺院
1335年南禪寺被定位為京都五山之首, 1377年更躍升為日本禪宗寺院之首
南禪寺初期建築飽受戰火洗禮,端賴豐臣秀吉與德川家康整建
最為人知的三門於1672年興建,高22米
甚麼是三門?三門就是寺院的正門,代表空門、無相門與無作門
南禪寺的三門乃為了弔慰在德川滅豐田的大阪夏之陣中陣亡的將士所建
櫻花幾乎散盡,兀自堅強的幾株成了眾人注目焦點
不諳歌舞伎的呆丸同胞們大概也聽過大盜五右衛門登上南禪寺三門的經典臺詞:
「絕景啊!絕景!」
雖說歷史考據認為這不過是穿鑿附會,但還真會激發人一探登上三門之美
西低!這時候就要請出荷包先生了
留下荷包先生結打得很緊的ㄆㄤˇㄆㄤˋ,自行探險
22米高,換算成現代建築不過六、七層樓
要咱們現代人像大盜一樣喊出絶景かな~可不是件簡單的事
加上櫻花凋零,沒有花團錦簇增添視覺效果,第一時間確實沒有驚艷
然而,不管是三門本身的歷史感、或是與綠意相間的佛寺古剎
都散發著沉默卻強大的力量,望著望著,也跟著平靜了起來
步出三門,無料隨意漫步,來到人煙稀少的一隅
原是給此處的櫻花吸引,意外聽見從矮牆內傳來沉沉的擊鐘聲
緩慢但有力,幾乎能感受鐘聲迴盪的共鳴,太驚喜
換個方向走,來到有著銘黃牆面的建築前,還在忙著捕抓鮮明的對比
赫然發現一旁就是南禪寺另一重要路標 - - 水路閣
1890年落成的水路閣是明治政府時期將琵琶湖的水引到京都市內的水路建設
拱橋上方就是水道
疏水目的在於大阪灣琵琶湖間的通船、灌溉、工業用水,爾後更發展出水力發電
最初仿效的是古羅馬水橋形式,興建時遭受極大阻力,怕破壞南禪寺景致
百年後,磚造拱橋褪去鮮紅的色彩,留下冷調的沉靜,反倒與南禪寺相互輝映
其實,南禪寺一帶還有間極感興趣的咖啡館,名為杏こ庵
沒看過台灣網友介紹,會發現也是一整個奇妙
總之,看到官網,幽深巷弄裡的和風建築、名庭造景太迷人
說是距南禪寺中門不過50公尺,罷特!中門在哪裡啊啊啊啊啊~
問了對客人很親切頭一轉便成晚娘臉的日本導遊中門在哪?對方也沒頭緒
連在地導遊都不曉得我怎麼可能找得到啊啊啊啊啊~~~
無奈離開之際,見著據說比奧丹讚的順正,想想這天灑錢當大爺的扣打已用盡
只好化身大禹,專心朝是日最後目的地蹴上鐵道前進
為了在岡崎與蹴上間有33公尺落差的琵琶湖疏水間以台車運送船隻
與仁王門通平行的區塊於明治23年(1890年)建造傾斜鐵路(インクライン)
鐵路已於1940年停運,現存鐵路從琵琶湖輸水紀念館延伸至蹴上,約600公尺
台車雖不在,充滿歲月痕跡的舊鐵道與近百株染井吉野櫻
使得蹴上鐵道在櫻花季受歡迎程度不亞於各大名剎
可惜早已錯過滿開盛況,用殘枝形容也不為過
即便如此,仍不難想像盛放時的驚豔
傍晚時分,離開蹴上,體力透支,無力覓食
草草在車站前進進堂挑了些麵包三明治,回旅館休息去吧